在“野鸡大学文凭”之后,现在又冒出了“野鸡国际奖项”了。其实早在去年年底,《人民日报》就有报道称,目前还有不少企业和个人,把在国际上获奖当成了目标,甚至“跑奖”“要奖”蔚然成风。针对中国人的“国际奖情结”,国外一些人甚至专门创造出相应的奖项,所谓的“联合国人居奖”八成属于这一类型了。
盲目地认为外国货都是好东西,不仅让中国人变得“钱多人傻”,而且折射出国人的文化自卑和文化焦虑。
“野鸡国际奖”的盛行,其诞生的社会背景是可追溯的,是源于在很多本土认证破产之后(如一些“驰名商标”被揭出纯属权钱交易丑闻),消费者不得已选择了洋品牌或者信赖洋认证,这实际上是出于无可奈何的信任转移。商家普遍追逐“野鸡国际奖”,就是瞄准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但这却让消费者更加无所适从,步入信任危机的沼泽。
这些年来,社会上的信任关系,已经出了很多问题了。从食品安全危机到人际交往冷漠,从专家成“砖家”,到虚假广告肆虐,很多领域里的信任关系瓦解。信任其实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微妙的关系,建立起来难却易受破坏,受损之后,修复起来更难。而如果没有及时修复,会在社会上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如此反复,就让信任危机陷入恶性循环。如果这种情况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那么大家也只好谁也不信只信“春哥”了。
一个法治化的社会,必然要建立常规化的信任机制。而解决信任危机的办法有以下两种:第一,以制度促进人们追求长期效益而不是短期效益;第二,提高专家的清誉度。而这些,最后的责任落实都指向政府有关部门的作为,在可能的情况下开展“清理门户”的行动,以遏制这种恶劣的风气蔓延,然后再完善和修复本土认证体系与约束制度,博得百姓信赖,才能摆脱这种“国际奖”情结,给“洋奖”祛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