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的数据统计,7月北京期房商品住宅的销量为12840套,剔除其中的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外的期房商品住宅签约套数为10862套,日均约350套,较6月的日均385套下跌9.1%。与此同时,7月北京商品住宅成交均价达每平方米14500元,环比上涨9.05%,较上半年明显提速。
搜房网统计数据显示,7月上海商品房成交量29982套,共计成交310.1万平方米,商品房成交量环比6月下挫27.1%;商品住宅(包含动迁配套商品房)成交22829套,环比6月锐减2268套,共计成交253.4万平方米。但在销售价格上创下每平方米17116元的历史最高纪录,量跌价升成为7月楼市的显著特征。
广州官方房地产网阳光家缘网的数据显示,7月广州楼市共成交6653套,比6月的10502套下降36%,只有5月的一半。但销售价格的涨幅却是2.7%。
三大主要城市房地产价升量跌的现象至少给出了这样一个信号:房价的上涨已经让购买者心里发虚。
近期媒体不断爆出一些房地产大腕对于房地产价格问题的观点,其中的一些观点发人深思。
今年7月举行的一个论坛上,北京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称:中国有钱人太多,房子太便宜;地产商应该“捂盘”。8月举行的一个论坛上,任志强再出惊人之语,房地产商需要囤地,手里有粮心中才不慌。
日前,国土资源部表示,鉴于今后拉动内需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下半年各地除坚持更加严格的用地审批外,还要开展对已审批用地的核查、监管行动,重点查看用地比率、是否存在囤而未建现象。可见“捂”与“囤”现象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值得人们去思考的是,在现代经济环境中,没有金融资本的支持,地产商如何去“捂”又怎么去“囤”?缺少金融资本撑腰,地产商哪会有如此的底气?
仅就“囤”地而言,很显然信托是地产资金链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在房地产资金链中,银行信贷资金是不可能在地产商“拿地”阶段进入的,而信托资金则大部分是在这一阶段进入。或许在整个中国地产市场中,几百亿元的信托资金并不足以支撑房地产市场,但从信托文化确立的角度看,要实现信托的可持续发展,信托产品的设计和投向必须与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相吻合。在我国实体经济复苏初露端倪、中小企业仍然困难重重之际,将资金更多投入到房地产领域显然并不是政策所期望的。从这个角度看,信托资金投入到房地产领域,“托”的是信托产品受益人,是房地产商。一旦将房地产的泡沫“托”到破裂,则很可能损害到除地产商以外的所有参与各方,包括信托公司、信托产品的受益人,甚至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