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后的文化广场效果图。
复兴中路、陕西南路、永嘉路和茂名南路围起的地块,是曾经名声很大、近年来却悄无声息的文化广场。五六十岁的上海人也许记得,上世纪70年代,《卖花姑娘》、《血海》等朝鲜大型歌舞剧在这里上演;三四十岁的人则可能保存着有关它的更新鲜一些的记忆:这里一度“客串”上海的证券交易市场,还曾是上海最大的花卉市场……
文化广场后来怎么没声音了?其实,它正经历一次凤凰涅槃。
经过3年苦战,一座以“凤凰欲飞”为寓意和设计形象的崭新剧场初具姿态,已建成的“外壳”里眼下正进行装修,今年年底可望收尾,明年年初将开门迎客。这座剧场创下了两个纪录:世界最大的地下剧场,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建在一片大型公共绿地之中;世界上座位最多的音乐剧专用剧场,拥有2010座。
从地下36米往上造
文化广场新建筑掘地38米,浇筑好地基后,从地下36米往上建造,今后“拾级而下”的观众可到达地下22米,地下建筑多达4层。
在此地重建剧场,有条“硬杠杠”——高度不能超过原先文化广场的球形网架结构建筑,即22米。
限高22米,无论如何建不起一个剧场。欲飞的“凤凰”,既然无法向天空展翅,那就向地下要空间。可是,建地下剧场,难!环顾世界,已建成的地下剧场屈指可数:加拿大有个600座的蒙特利尔剧场,耗时7年建成;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地下剧场,座位数达到1700个,却造了整整14年。而文化广场,设计座位数2010个,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要在短短4年内建成这样超大深度、超大面积、超大容量的地下剧场,难度可想而知。
地下施工一步一个“险”。比如时常会遇到穿越而过的煤气管道,稍不留神就可能引起爆炸;开挖地基,更得与不断涌出的地下水抢“跑道”、拼速度。对付这根难啃骨头的,是建造过上海大剧院的原班人马,虽然有经验,但也天天如履薄冰。那些地下管道,首先得小心伺候。工程指挥部同时聘请了3家公司,不分昼夜盯紧管线,防止位移。工程总指挥乐胜利告诉记者:“假使管线位移1厘米,就可能发生煤气泄漏,这实在让人心惊胆战!”地下水不断渗出,施工队要一边抽水,一边浇水泥。10个月后,深达38米的基坑终于建成,固若金汤。
转台、冰台和水台
建造文化广场这座新的艺术殿堂,要达到新的高度。当年指挥建造上海大剧院的乐胜利,深知大剧院之短与长,他以此为坐标,扬其长、补其短。
上海大剧院的舞台台口,宽18米,在10多年前已比普通剧院宽了不少。但为了适应音乐剧演出需要,文化广场的台口要宽到20米,并且将台唇伸入观众席中,这可减轻观众与演出的“隔膜感”,而且,坐在任何一处的人都不会觉得“位置太偏”。
文化广场的舞台,中心是个直径12米的大转台,这样,诸如音乐剧《悲惨世界》等等布景繁复的剧目,都可以用它化解难题;转台不用时,被深藏于舞台以下10米。上海大剧院演冰上芭蕾,要临时在舞台上再搭台,然后放水、制冰,如果制冰时间短,冰面就“嫩”,演出时容易出洋相;而文化广场设计有专门的冰台和水台,需要时可直接从后台推出——这样,冰上芭蕾、水中表演等眼下申城还难得一见的节目样式,在这里都能轻松上演。
技术先进的舞台是艺术家的天堂,但对观众来说,最要紧的是座位舒服。遗憾的是,现在国内很多剧场的座位大多局促,前后间隔不大,开演前早到先落座的观众,每当有人在身前过,就得收膝甚至起身,对方则一面勉强挤过一面连说抱歉……为了消除这样的窘迫,文化广场特意加宽了排距和座距:相比上海大剧院,排距多了6厘米;一排排以紫色为基调的坐椅,宽了5厘米。
露天剧场免费开放
新的文化广场“凤凰欲飞”的外观,在记者看来,更像一顶坡形的帽子。帽子后沿向外伸展,可挡风雨,设计师在这“帽檐”下设计了一个敞开式的舞台,作为露天剧场的核心。
世界许多城市都有露天剧场,比如芝加哥的千禧广场,形似盛开的莲花,银光闪闪;棕色的舞台,恰似莲花的花心,顶棚和侧壁嵌镶了几十个音箱;而在几千个座椅和宽阔的草坪上方,无数根不锈钢管编结出一个巨大的弧形天穹,天穹上也挂满音箱,音乐响起,在任一角落都能听得真切。文化广场的这个露天剧场,与此颇有几分神似:绿油油的草坪上放置1000个观众座椅,舞台特别适合小型乐队演出;观众可以坐在椅子上,也可以坐在草地间,三五成群听现场演奏。据介绍,这儿的演出将完全免费开放,也就是说,等明年文化广场开业时,上海第一个固定的公益性露天剧场将同时诞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