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评论:损洱海之美是科学发展之耻
今日社评 洱海是大理的名片,更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然而,记者近日赴云南大理采访时发现,洱海正在遭受破坏性的开发。极目望去,到处是高耸林立的别墅群,这个世界级的旅游景点正在日益变成富人的后花园。 (4月13日《中国青年报》) “山则苍茏垒翠,海则半月掩蓝”,明代文人杨升庵这样描绘苍山洱海的绝美秀色。
显然,开发商的非凡“胆略”来自当地政府部门的力挺。即如大理市规划局所答复的那样,规划局对用地总面积达300亩的“洱海天域”项目是极为慎重的,但该项目悍然建设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不但违反《风景名胜区条例》的相关规定,置国家主管部门的制止通知于不顾,与其说它要达到什么“与苍洱景观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共生”的效果,莫若说这种人为戕害自然景观之举,是一种大煞风景的“焚琴煮鹤”做法。 洱海与生俱来的美学、人文价值得天独厚,弥足珍贵。作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作为秀美绝伦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苍山洱海展示给世人以辽阔国土上最精华、最优美的自然景观。这是自然和历史文化给予后人的丰厚馈赠,更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地方政府没有理由不悉心保护她不受侵害。可悲的是,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一些地方政府总是在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中,“独具慧眼”地看中其对于拉动GDP增长的经济效益,而将其给民众带来长远福祉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抛之脑后。从短期看来,这种商业开发的确能给当地政府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但这却与科学发展的时代理念南辕北辙,是以损害民众的长远福祉为代价,因而无异于饮鸩止渴。 韩国国立公园画册的大标题写道:“韩国国立公园无与伦比的美丽,这里只邀请热爱自然的人”,相比之下,我们一些地方政府戕害风景名胜区之举显得何其猥琐,何其急功近利。风景名胜区的资源配置权或许由地方政府的决策者掌握,但其作为人人共享的公共资源,其归属权无疑属于国家,属于全民。洱海之滨肆无忌惮的商业开发再次警示我们,无论是在管理体制上还是监管机制上,遏制风景名胜区的的无序开发乱象,是让我们无愧于先人和后人的必然之举。(来源:西部商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手靠手写字楼信息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北京楼市
![]() 家居装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