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要想调控房价 请别忘了还有《价格法》
北京律师李雪森、刘汝忠最近向国家发改委和北京市发改委送达举报书,举报朝阳区东坝乡某楼盘短短几个月内价格翻了一倍多,涉嫌存在违法牟取暴利行为。据报道,该楼盘2008年10月预售均价为9600元/平方米,2009年11月升至14690元/平方米,今年4月开盘时暴涨到36000元/平方米。(5月26日《北京日报》) 从2008年下半年到今年4月,全国各大城市商品房价格一路上扬。
两位律师的举报书开宗明义提醒人们,政府调控房价尽管动用了金融、税收、土地、户籍管理等多种手段,但最应该动用而且能够用好的一件“武器”,却在很多时候被有关政府部门束之高阁,这就是自1997年12月29日由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199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 商品房价格属于《价格法》约束的范围,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价格法》规定,“经营者定价的基本依据是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两名律师据此分析,上述楼盘在短期内土地成本没有增加,钢材、水泥等其他成本没有大幅增加,市场供求状况也没有明显变化,房价却从9000多元猛涨到3万多元,开发商违法牟取暴利之嫌疑再明显不过。开发商要否认这项指控,唯有如实提供自己的生产经营成本和利润的详细资料,并结合一段时间的市场供求状况,证明自己没有实施价格违法行为,以及获取的利润没有超过合理的水平。对一家短短几个月内房价就翻了一倍多的企业而言,这显然是相当困难的。 《价格法》列举了经营者牟取暴利可能采取的多种手法,其中,至少以下两条几乎就是为某些开发商“量身定做”的:“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近些年来,一些开发商和他们的代言人,精心制作、大肆散布房价“只涨不降”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早已达到了“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的目的。政府有关部门有理由、有责任依法予以查处,以维护《价格法》的权威,维持商品房价格的总体稳定,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经营者的合理收益。 有一种较普遍的意见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调节足以使房价保持动态平衡,政府对此既无权干预,也无需调控。这是一种不小的误解。《价格法》规定,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政府在必要时可以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当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显著上涨或者有可能显著上涨,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可以对部分价格采取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干预措施。在一定条件下,商品房可以认定为“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重要商品”,政府对商品房价格适时采取干预措施完全合理合法,理当“该出手时就出手”。 两名律师的举报书,让人们重新发现了《价格法》在房价调控上的巨大潜力。这种潜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并产生实效,对政府部门调控房价的决心、勇气和智慧将是严峻的考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手靠手写字楼信息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北京楼市
![]() 家居装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