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地如何治 专家建议继续强化楼市调控信号
(房产聚焦) 本报记者 黄烨发自上海 目前关于闲置地数量争论甚嚣尘上,版本众多:一说1457宗;一说2815宗。昨日又有媒体报道称,广东地方政府手里握有另一个闲置土地名单,属于地方自查结果,范围更大更精确。那么,到底是谁让土地闲置,国家处置政策又将收效几何? 行政指令无效? 日前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要求对闲置地做到两点:“首先让问题浮出水面,其次是责任到人,要问得合理,让地方心服口服。
“从历史经验看,行政命令并不能解决房地产市场的根本问题,闲置地问题也不例外。”昨日,中国价值指数首席研究员崔新生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执行不到位或根本不执行,有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将问责降到最低。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认为,“从地方政府角度考虑,首先,如果严格执行了国家规定,下一次开发商就不会积极出高价买地,进而影响地方政府收入;其次,如果督促开发商加紧开发闲置地,势必造成开发商的资金链逐渐趋紧,从而降价销售商品房,如此,地方政府的土地同样不能卖出高价。” 崔新生则指出,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涵盖各方利益的土地储备基金,同时辅之以行政手段(敦促地方政府上报闲置土地数)和金融手段。 加强调整信号? “国土资源部的表态其实是继续强化楼市调控的信号。”尹伯成认为,决策层或许意识到,光靠差别化信贷方法,不能完全达到预期调控效果。 事实上,自今年4月14日新“国十条”政策实施以来,其调控效果便备受争议。“关键是楼价并没有真正降到老百姓所期望的幅度,因此国家想在土地上‘动脑筋’。”尹伯成说。 尹伯成分析称,如果国家及地方政府坚决执行政策,开发商必然会进行降价举措,20%左右的降幅可期;但如果地方政府执行力不彻底,房价将很难下调,更大的可能是维持高位震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手靠手写字楼信息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北京楼市
![]() 家居装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