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被过分抬高预期的“精准调控”
近期有不少人开始讨论房地产调控的精准性问题,比如“房地产调控下半场必须精准”,“房地产调控亟需提高政策执行力与精准度”。这样的论调很容易给人们一种错觉,房地产领域的调控效果不彰,是因为一些房地产市场数据的不准确,或是政策不到位,或是执行力不够。 政府是否能够对经济进行调节?这个问题除了原教旨的经济自由主义一派外,其他大致都会给出肯定的答案。 宏观,说明调节的是一种趋势。市场过热,流动性过大,就提高利率,回收一部分货币;市场低迷,就降低利率,增加流动性。道理清晰,操作简单,市场反应也基本一致。但即便如此,也没有人提到过能做到“精准调控”。 市场中有众多的主体,他们根据经济环境数据进行判断做出各自的决策,叠加在一起产生的复合效果就是我们看到的经济现象。各主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政策边界内尽可能保护自己的财产不受损失,乃至升值。调控就是改变政策边界,使人们做出行为调整。 但是,调控应该保有一点内敛和谦恭的态度,某项政策出台能产生什么样的市场变化,牵涉的因素很多。往往越宏观的政策,比如利率调整,产生的效果越比较明显;越微观的政策,越容易受到干扰而效果不彰。毕竟不能要求市场主体们像士兵听将军命令一样,政府要降低房价,降多少,开发商和二手房卖主就乖乖听话。市场主体不是空调,调控也不是摆弄遥控器。 非要达到如臂使指的效果,大概容易让人想到取消市场、直接管理的方法。回想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的人都是体制内的人,所有的经济都是国家计划的经济,一切经济行为都由政府管理,结果让人民过了一个全面短缺的年代,恰恰证明了经济行为追求精确性的不可得。 从数据到精确调控,要走很长一段路。假设可以得到正确的数据,还需要说清楚数据和调控结果之间的关系;要做出正确的决策,还要确保决策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更要保证市场主体都做出如设计政策时所想的反应。但是,不论从哪个环节上来看,都似乎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宏观管理部门全能管理的时代,大家连肚子吃饱都无法保证,今天还有专家指望他们能调控一切,而且能实现精准调控,显然有些过分自信。我们应该警醒,过于追求所谓的精准调控,只会抬高公众对于调控效果精确度的预期,反而会影响市场各方主体的行为,最终导致调控效果失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手靠手写字楼信息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北京楼市
![]() 家居装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