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住宅每14层 应建“防火避难层”必不可少
随着城市的发展,高层住宅已是居住主流。楼层越高,价格越贵,上面一层永远比下面一层要贵。在买房时,很多人也都喜欢挑选高一点的楼层,干净、风景好,都是大家选择高楼层房源的理由。 11月15日下午,上海市静安区一栋28层的教师公寓突发大火,导致五十多名居民葬身火海,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更多的是唤起了人们对高楼大火的隐忧和惊惧。
人们在感叹水火无情的同时,众多高层业主、准业主都在着急发问:“我的家安全吗?” 高层已成居住主流 采访中,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市中心城 (论坛 新闻)区可用的土地越来越少,大量建多层建筑是不现实的。从节约和集约用地出发,建筑必须向空间要面积。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需要大量住宅供应。于是这些年来城市高层建筑越建越多。但灾难的突袭,使人们不得不开始关注超高层建筑的能量损耗及安全隐患,如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防火及火灾救援设施等。高楼火灾的安全危机再次触动了居住在高楼的城市居民的神经,同时也为城市高楼防火敲响了警钟。 高层建筑不同于一般的低矮建筑,火灾发生时,高层建筑主要依靠自身的消防措施来保障安全。而一栋超高层建筑在建设前后需要经过两次消防审核,一是在施工前的设计阶段进行消防设计审核,二是在竣工后进行消防验收,一般超高层建筑通过这两个环节便可以达到相关要求。 高楼每14层 应建“防火避难层” 高层建筑的开发对开发商的经济实力要求非常高,资金实力弱的开发商恐怕难以承接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具备建筑设计甲级资质的设计单位才能够承接超高层建筑项目的设计。超高层建筑工程由于施工技术难度大,一般来说,要具有施工总承包一级以上资质的施工企业才能胜任。 实际上,高层建筑防火无论是在国内国外都日渐进入公共安全视野。美国“9·11”事件以及央视新址大火就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高楼竖向通道的“烟囱效应”以及高空气流的作用,大火在高层建筑上很容易迅速蔓延,加之不合理的高层建筑设计,一旦引发火灾,火势将难以得到控制。而高层逃生所需时间较长,加之救援云梯高度不足、直升机救援条件较多等客观限制,在凌厉火势中抢救高层建筑上的居民,确实存在着很多先天不足。正因为这样,高楼大火几乎成为世界上高层建筑的“先天之痛”。 按规定高层建筑有着非常严格的防火设计规范,如设置报警、喷淋装置等。要求每2000平方米为一个分区,每个分区应设置2道消防楼梯,因此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大楼有的会有3-4道消防楼梯。每14层还应建一个避难层。所谓的避难层,就是用特殊的阻燃材料建成的一个楼层,地板、天花板、楼梯等都有较强的防火和耐火性,而且避难层还要配备专门的增压设备,将空气往避难层外压出,防止浓烟和烈火的侵入。理论上,只要楼不塌,避难层里人员的安全就能得到保障。 业内专家表示,避难层好比一个空荡荡的平台,但是又“内藏乾坤”完全不同于普通的平台,避难层需要有独立通风设备和照明设施的应急避难场所,它的楼层厚度和耐火极限与普通层是不一样的。一些高层防火等级高,还设有高层滑锁等逃生设备。一旦发生火灾,可以将群众引向避难层疏散,避难层里设置的防烟设施可以帮助群众在这里等待救援。 物管的“防”比“消” 更有意义 高层建筑与日俱增,火灾发生时如何逃生?保持清醒头脑,尽量利用楼梯间等设施,而不要用习惯的电梯。进入楼梯间后,在确定下面楼层未着火时,向下逃生,反之,向顶层逃生;平时进行避难逃生训练,预先熟悉逃生路。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装修档次愈来愈高。装修中使用的木材、纤维制品和高分子材料,使得高层建筑中火灾荷载很大,一旦发生火灾,就会猛烈燃烧,迅速蔓延。北京央视北配楼大火的惨痛教训,就暴露出了高层建筑装修施工中火灾隐患的共性。 高层居民如遇火灾,应第一时间报警,同时抓紧时间紧急疏散,不应掉以轻心,或盲目坐等消防员的到来。在逃生过程中,应冷静判断火源、火势、烟雾扩散等情况,选择较为有利的逃生通道和消防楼梯逃生。火灾中千万不可钻到床底下、衣橱内、阁楼上试图躲避火焰或烟雾,这些都是火灾现场最危险的地方,又不易被消防人员发现而获救。也千万不能利用一般电梯作为疏散通道,因为电梯井易产生烟囱效应或断电停运,反而让人处于更危险的境地。逃生时可把毛巾浸湿,叠起来捂住口鼻,无水时,干毛巾也可,要多叠几层,使滤烟面积增大,将口鼻捂严,防止火灾中产生的一氧化碳让人窒息。 上海高楼大火提醒人们,在高楼时代,知识和演练的普及范围不能仅限于学校内和理论中,日常的应急演练也很重要。业内人士指出,对于高层居民来说,火灾初期的自救更加重要。“只要每年对小区内的居民搞一次消防演练,把整个流程走一遍,大家就全明白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手靠手写字楼信息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北京楼市
![]() 家居装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