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潮之下拒绝观望
中国住房:回眸2010年住宅产业化的推进,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刘东卫: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听到谈论产业化、工业化、标准化的声音。还有许多开发企业、部品企业,甚至包括一些建筑设计院,纷纷前往日本,专程参观考察住宅产业化技术和相关项目,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秦珩:我们的感觉也很明显。今年有更多的企业关注万科在做些什么,前来观摩和交流。我认为今年以来住宅产业化之所以发展较快,主要原因有:一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我国做出的节能减排承诺,体现了政府决心,也营造了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舆论氛围;二是产业化政策的引导,尤其是北京的面积奖励政策,效果十分明显;三是今年以来劳动力成本上升明显,起到了客观的推动作用。 不过,尽管很多企业开始感到住宅产业化是必然的趋势,但仍止步于观望状态,毕竟,在产业链完全形成以前,现有的尝试仍然要付出较大的代价。产业化虽然“火”了,但这把“火”还需要烧得更旺。 叶明:在产业化促进中心的具体工作中感到,各地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如沈阳由市委书记“挂帅”,几乎是“全市总动员”,全力推动住宅产业化。此外,江苏、山东、安徽、上海等地的积极性也十分高。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引导,将是未来住宅产业化十分重要的推动力。 中国住房:在这股热潮之下,反思仍然存在的问题,未来住宅产业化的推动力何在? 叶明:市场和政策是住宅产业化的双重推动力。今年一个新现象是,有更多的建筑施工企业找到我们,表达出实施产业化的意向。事实上,建筑企业对现场作业的施工质量、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感受最为深刻,向产业化转型的任务更为迫切。王石曾经说过,当建筑业都招不到工人时,住宅产业化的春天就来了。我感到,我们过去把产业化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开发企业上,而忽视了建筑企业,如果效仿国外做法,由大型建设集团领跑住宅产业化,或许是个新思路。建筑企业将成为未来住宅产业化推进的重要力量。 刘东卫:住宅产业化目前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源自认识层面。因此,首先还是要加强认识,使各级政府、开发企业、部品企业等,都真正意识到住宅产业化在未来住宅建设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推动器。 秦珩:一是要使客户更多地认识到住宅产业化对住宅品质、性能的提高的作用,否则,光是企业推进,得不到客户认可,也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二是要迈向住宅产业化并不难,关键是下定决心;三是政策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中国住房:明年有何新计划? 刘东卫:计划在山东再建一个示范项目,合作伙伴已经基本明确。住宅产业化并不代表昂贵,我希望能建一个便宜的CSI住宅。 秦珩:明年万科将扩大产业化建筑面积,同时把更多的技术推广到更多的城市。 中国住房:请谈谈你对2011年的期待? 刘东卫:明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整个房地产行业转型的意识将越来越强烈,住宅传统建造方式被产业化生产方式替代的趋势将得到全行业共识,期待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进来。 叶明:2011年的前景一定更加光明。明年更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应该成为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好时机。 秦珩:首先希望在更多的城市有更多的激励政策出台。同时,万科从多年实践中早已感受到,没有产业链支撑,推进十分艰难。因此,我们希望住宅产业化市场做大、行业做强,期待有更多企业下定决心。总是在产业化的“大门”外张望,是不会有结果的,要提倡“拒绝观望,勇于尝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手靠手写字楼信息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北京楼市
![]() 家居装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