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保障房“名单门”的警示
刚踏进2011年的门槛,我们正怀着美好期待,对中央新的1000万套保障房计划落地的期待,对新的一年中国住房“市场和保障两条腿走路”肯定能走得更稳健的期待。而最近深圳第二次保障性住房终审申请公示中爆出的跨年“名单门”事件,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通向美好期待的路途上,还有很多荆棘,而地方政府的公开、透明、合规操作,将是保障性住房最终得民心的重要保障。
据深圳当地媒体公开报道,此次深圳的第二次保障性住房审查程序历时一年,其间争议不断,质疑频出,直至2010年12月31日开始公示终审结果,公示时间为2010年12月31日至2011年1月14日。 首先是公示期限将节假日算在公示“15个工作日”范畴,此举受到普遍的怀疑和批评,惹出草草收场的内定嫌疑;其次是公示时点与方式的选择,在2010年末最后一天,用“悄无声息”的方式,相应名单默默出现在深圳市住建局官网,显示了有5293户过关、1092户被剔除,这种跨年公示的做法“低调”得不容易让人接受;最后,在最终公示的内容里,并没有通过者的财产和收入信息,许多街道办因为元旦放假,也未挂出辖区终审结果。 此外,很多深圳市民提出的质疑还包括,涉嫌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申请户获批,家住豪宅跨区、跨街道申请保障房的申请户大量存在,已住保障房的二次申请等。 这些问题的暴露或许并不奇怪,这些问题的真实成分也有待核查,但真正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深圳市相关主管部门将会采取的处理态度及“名单门”背后反映的更深层次问题。 首先,公平地说,深圳市在全国算是保障性住房政策精神落实较得力、思维较先进的城市,其关于住房保障建设、政策的各项举措,近年来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经济老大哥”的城市形象,深圳市保障性住房的成绩才更容易成为全国其他城市的榜样,也承担了很多期待。但是,也正是基于此,此次保障性住房终审跨年名单门的出现,易使这种高企的期待跌落得更重。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不仅是对深圳住房保障形象的侵蚀,更会侵蚀整个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形象。因此,相关部门对质疑与质询,断不可采取拒绝、推诿的“非公开”态度,透明公开将更有利。 其次,名单门本身或许只是一次事件,而一次事件背后暗含着很多逻辑,更折射了很多问题,正视并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对未来正趋于庞大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形成一个负责任的管理体系。当中央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不遗余力、坚持不懈的时候,地方也看到了这种决心和力度,各种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支持举措创新不断,建设正变得不再是问题。但是,当建设不再是问题、规模不再是桎梏的时候,“管”的问题就越发重要。“管”不仅是保障性住房社区的管理,那还是更后端的问题(当然解决这一管理问题也刻不容缓),准入机制公平、准入标准清晰、准入筛选严格等准入门槛的设定与管理,是当前最重要的保障房管理环节。而这个问题一度没能透明解决,也就一再成为保障房制度的瑕疵。 我们愿意做最好的揣测:跨年不是有意为之,问题不是故意不解决,深圳必将较好地处理这次名单门。而且,深圳的难题不该留给这个城市自己去孤单解决,而应通过健全的机制建设去从根源做起。 然而同时,我们也不该纵容一错再错的情况发生,地方政府如何切实落实保障房建设、如何在社会公平上取信于民,必将在2011年得到更多的监督与问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手靠手写字楼信息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北京楼市
![]() 家居装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