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系列评论之一:保障房的运营成本
编者按:2011年,中央将建设各类保障房1000万套,是“十二五”期间重要的民生计划之一。如此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资金投入、土地供应、公平分配等都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如何落实是十分关键的问题。本网资深地产评论员宋尧特推出保障房系列评论,此文为系列评论开篇之作。敬请持续关注后续评论。 在3月9日住建部副部长齐骥介绍的2011年度保障房建设资金来源状况时,社会资金第一次在保障房建设中唱上的主角,在总计不到1.4万亿的资金需求中,计划从政府部门之外获取的资金规模达到了约8000亿元,超过了政府投资部分。 这是一个可喜的信息。正如外界普遍质疑的那样,单凭政府投资,保障房建设的任务根本不可能完成,甚至无以为续。但问题是,社会资金投入的渠道依旧没有完全打开。8000亿元的资金中有3400亿左右属棚户区改造的企业投入或员工自筹。真正商业化的部分仅有不足5000亿的规模。 投资渠道问题依旧是道障碍,商业银行贷款多集中对经济适用房及两限房方面,对公租及廉租房尚存疑虑。主要原因则是政府财政是否能为这部分资产提供真正的担保。 但假如真如银行业要求的方式去运作,保障房所需要的资金恐怕远超过地方政府的负担。这绝不是一年1.4万亿的投资可以满足,还将包括未来看不见尽头的贴息、租金补助。这笔钱需要多少,现在还看不到答案。但如果真要发动足够的商业力量参与保障房建设,却是政府必须解决的问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手靠手写字楼信息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北京楼市
![]() 家居装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