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为何违法冒险给碧桂园批5000亩地?
2011年3月20日,安徽省政府发布通报称,碧桂园的如山湖城存在违法用地一案已查处完毕,当地13名官员遭处分
2011年4月,国土部通报称,2007年6月至2008年7月,和县政府违法批准征收集体土地5043.83亩,违规收储国有农用地1239.9亩,用于建设碧桂园的如山湖城项目。 如此多的官员遭到同一事件的处分实属罕见。对此,有分析人士表示,碧桂园都要成地产界的官员“杀手”了。 官员为何违法冒险给碧桂园批5000亩地? 国土资源部认定,2007年6月至2008年7月,和县政府违法批准征收集体土地5043.83亩,违规收储国有农用地1239.9亩,用于建设如山湖城项目。另外,和县政府还违法占用1008.07亩土地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违法占用109.1亩土地建设如山湖城项目区道路。和县碧桂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未取得《建筑施工许可证》,即施工建设部分建筑,形成了违法建设事实。 2011年3月20日,安徽省政府发布通报称,如山湖城存在违法用地一案已查处完毕,当地13名官员或被撤职,或被党政纪处分。当中尤以三任县委书记的“三连环”式栽倒备受舆论关注: 朱爱民,临泉县委书记(原和县原县委书记、县长)被撤销党内职务; 徐少春,朱爱民的继任,巢湖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原和县县委书记)被诫勉谈话 吴桂林,徐少春的继任,和县原县长,现任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被行政警告。 连续三任县委书记全部涉案被查,或被撤职,或被党纪处分。 包括上述三任县委书记, 共有13名官员涉及此案,被安徽省以撤职、行政警告和行政记大过等形式进行了处理。 有媒体记者辗转联系到了当地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表明准备核实该事件查处结果时,他匆匆留下句“不要采访我,我对这件事一无所知”便挂断了电话。 至于地方官员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违法批准征收集体土地5043.83亩,违规收储国有农用地1239.9亩,用于建设如山湖城项目”的原因一时成谜。 回顾碧桂园发展历史,曾屡次被曝光“零地价”或违规拿地,比较有名的有张家界“零地价”疑云、内蒙古违规拿地事件、长寿湖廉价拿地等等。 张家界“零地价”拿地疑云 2007年11月18日,新华社新华时评一则《碧桂园“零地价拿地”让人们看到了什么?》的评论让公众目光聚焦碧桂园。 该事件焦点在于曝光了一组名为“张家界凤凰酒店项目土地储备出资协议”和“合作开发合同书”的复印资料。这两份分别签发于2006年12月16日和2006年10月18日的协议,均为张家界市永定区人民政府(甲方)与张家界高骏投资有限公司(乙方)签署,并签字盖章。 协议和合同涉及相关土地出让后的资金流动,根据协议计算,被拍卖地块上缴给省政府资金为成交价款的3.75%,即442.5万元。其余96.25%将全部返还给高骏公司。据悉,上述协议和合同中的“张家界高骏投资有限公司”的工商登记信息显示,出资人为碧桂园的两位高层。 事件就此演变成“零地价”拿地。新华社就地价成本、房价水分、官商勾结倒腾国家土地资源、宏观调控地产市场严格控制开发用地必要性等问题提出评论,并最后呼吁有关部门介入调查。 但事件最终并无任何结果,舆论也告一段落。 4月26日碧桂园用邮件回应称“至于"零地价拿地"这个说法,属于误解。这个问题,包括我司在内的相关方早已澄清,希望大家不要再以讹传讹。” 长寿湖事件浮出水面 事实上,新华社有关碧桂园在张家界拿地事件并非碧桂园首次遭曝光。 2007年11月5日,新华社曝光张家界事件前13天,《华夏时报》就发表题为《最大地主碧桂园6300亩土地遭查 涉嫌廉价拿地》的新闻。 此次聚焦的重点在于,土地出让地面积远超规定建设面积。 根据媒体报道称,重庆市国土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表示:“按照以往的经验,只要地方政府想去进行开发,国土部门所起的作用就是让这些用地看起来合法就行了。” 相关分析人士指出,有可能是将其他地区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指标后集中到长寿湖建设用地区域,使其合法化。至于该地块面积过大的解决方法,采用的则是拆分10份出让。 该事件发生期间,国土部土地利用司曾抽调3个人于2007年10月27日视察了碧桂园在长寿湖地区的土地储备情况,当时属于“百日土地督察”的一个具体行动。 但国土部最终也没有做出任何处理的决定。 而对于长寿湖事件,碧桂园的上述邮件则未加以任何回应。 内蒙古事件神似长寿湖 2008年1月9日,宁夏网一则《碧桂园再曝土地违规内蒙古拿地存疑》的新闻让公众目光再次聚焦碧桂园。 内蒙古事件的焦点在于2000亩土地是否未走招拍挂程序即被碧桂园取得。 据媒体报道称,科右前旗国土局土地储备中心负责人表示:“2008年8月之前,挂牌出让公告已在《兴安日报》、中国土地市场网上挂出来了。”对于结果,他表示因为“只有碧桂园一家报名,就给它了。” 进一步的调查,碧桂园在科右前旗的地块发生了与长寿湖类似的情况。 据乌兰浩特不愿透露姓名的地产界人士表示,兴安盟政府出让给碧桂园的是4000亩土地。“只是2000亩还在政府手中,旗政府铁定给碧桂园预备着呢。” 而科右前旗国土局土地储备中心负责人表示:余下的2000亩地还在考虑出让给碧桂园的方法,盟领导还没有作出什么指示,需要开会商量。 事件离初次曝光已经3年多,与前两例类似,依然没有任何下文。 而对于内蒙古事件,碧桂园的上述邮件也未加以任何回应。 “碧桂园们”普遍存在? 碧桂园事件在安徽和县引发官场震荡。 4月26日一位地产资深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具有普遍意义,一般的大盘开发模式多是如此,这是行业内部的潜规则”。 上述人士接着表示,“这是行业的潜规则,从政策上这是不允许的,是违规的,但矛盾的是这种现象将长期存在。” 对于碧桂园能在多地区多次进行如此操作,他进行了解释:“在业内,这种方式被称为一二级联动开发拿地模式,有实力的开发商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对大规模土地进行一级开发,然后每年分别分批拿地。” “碧桂园这样的企业很多,他们凸显出来的是企业责任心和公信力的缺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产界人士对此提出批评,“利益固然重要,但没了责任心的企业生命力又有多强?相比不了了之,和县的13名官员终于受到处分,虽然处罚较轻,但这也是一种进步,相信这只是个开始,会有更多"碧桂园们"和相关官员被查处。” “随着国家调控的密集化和公众关注的热度化,地产界也该掀起场整顿运动了”,他最后向记者表达,“要坚决杜绝地产企业成为官员"杀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手靠手写字楼信息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北京楼市
![]() 家居装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