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买不起房子究竟是什么样的问题!
在中国的传统思维中,很容易虚化问题,不容易把问题清楚到操作层面上,于是,很多问题流于形式、口号,当房价经过2008整合以后再次冲上新高,老百姓买不起房子的“天问”再次经常被媒体提到,这个问题也随之被虚化到一个越来越不能解决的程度。
提到归提到,问题却解决不了,问题之所以解决不了,可能是因为不清楚问题是什么,甚至被扭曲。那么,百姓买不起房子究竟是什么问题哪?尝试解读一二。 问题之一:张冠李戴。 如果我们规定只有拥有户口的人才能购买房子,并且只能买一套,房价立马狂跌。但是,哪个城市的管理层会如此悖逆哪!不这样做带来了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外来人购买本市的房子,从市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来说,肯定能更出高价的人才能获得房子,于是,本地居民和本地的房价的矛盾开始逐渐尖锐,从市场角度来说,城市辐射的范围越大,房价和本地居民的购买能力关联性越小,顽强地把房价和本地居民链接不一定很合适。 最耐人寻味的案例是北京,外来因素把房价提升了,越来越多的本地人买不起本地的房子,他们辗转到河北周边小镇买房子,把那里原本千元左右的房价推升到5-6千,只是那里的居民不重要,也不如大城市的居民会叫喊。 问题之二:误读市场。 听到很多抱怨--即使父母给了首付也供不起月供了!很多人同情这样的抱怨!可仔细分析,刚刚毕业没有多久,就买房而且是不错的房子。一个健康的市场价格,就是要调整到不让这样的人买房子! 说句题外话,市场是一种经济模式,一旦经济模式确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就要随之改变,比如,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人是不能随意流动的,现在,流动已经成为了常态。自然经济时期,人们结婚比较早,市场或许要求男人结婚更晚一些。 问题之三:市场逼迫。 没有哪个市场经济的国家的住宅经济是“瘸子式”的,都是购买和租赁两条腿走路,只有中国在启动住宅拉动经济的过程中,几乎放弃了租赁消费住宅,高房价或许是市场逼迫我们构建租赁消费方式。 问题之四:调节资源流向。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恶补了过去逆城市化的经济走向,城市化进程迅猛,中国形成了农村资源流向城市,小城市流向大城市,全国流向北京上海的资源流向格局,尽管这样的流向可以称之为正流向,可是,那些超级城市人口剧增不堪重负,通过房价提升居住成本,是调节人口流向的重要功能。 问题之五:治病。 住宅市场患有严重的“结构病”,几乎全国所有大城市的新增供应都是高档房,市场严重缺乏中低端产品,而且这个病症根本不见好转而且越来越严重,这种炎症让住宅市场持续发烧。 新增资源是更好的房子属于资源优化配置,可均衡也是市场的本意,不能追求一个指标的时候,忽略其他约束条件。如今各地政府出售的土地,都被规划(低容积率、高绿化率)为高级的原材料,高楼面地价让新增资源统统为豪宅,市场结构出现了严重偏差,希望持续增高的房价能更“逼迫”管理层重视产品结构问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手靠手写字楼信息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北京楼市
![]() 家居装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