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参与保障房建设 有可能引进社会资本吗?
《财经》(博客,微博)记者 王毕强 实习生 罗晓静 决定保障房建设的根本在于资金,而其中庞大的资金缺口,令各级财政吃紧。 对此,财政部部长谢旭人8月25日表示,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总计1705亿元,目前已全部下达。但是,根据保守的测算,“十二五”期间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所需资金为4.8万亿元,按今年应开工1000万套计算,仅今年就需要资金1.3万亿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近日对《财经》记者表示,保障房建设资金总量上是平衡的,但结构性问题突出,特别是其中的公租房和廉租房资金缺口明显。她认为,世界各国的保障房建设配比均是以租赁式保障占绝对多数,中国应该学习国际经验。由于“十二五”期间土地供应总量增大,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用地量均有所增加,影响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的主要是商品房市场而不是保障性住房。 秦虹在7月11日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就房地产有关问题作了专门汇报。 温家宝在会上强调,要重点抓好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建设,落实好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计划,加强金融支持,推动制度建设。对此,秦虹的建议是,由中央政府发行公租房债券,以解决保障房建设的融资难题。 资金结构性缺口多大? 《财经》: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需要多少建设资金?资金来源有哪几个方面?目前的缺口有多大?应如何解决? 秦虹:1000万套保障房大约需要1.3万亿元-1.4万亿元。其中,8000多亿元通过社会机构投入和保障对象及其所在企业筹集。剩余的5000多亿元资金,将由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来筹集。 具体来说,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需要5000亿元,基本上由销售回款就可以解决。棚户区改造需要5000亿元,其中有三分之一由职工出,三分之一由中央和企业的福利出,能解决3400亿元,缺口有1000多亿元。 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需要4000亿元,这部分要由政府财政担起来。加上棚户区的1000多亿元缺口,一共加起来需要政府融资5000多亿元。 这5000亿元怎么来呢?一方面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贴困难地区的廉租房和公租房建设,今年安排了1300多亿元;第二个是各地方土地出让金收益计提10%,加上公积金的增值收益,再加上中央代发地方的建设债券,以及公积金的贷款试点,总共也可以有2000亿元左右。 最后,真正有困难的约有2000亿元,主要是公租房和廉租房,这是需要政府最终承担的建设资金,目前是以银行贷款为主,少量的由社保资金等来支持。 《财经》:大城市比较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怎么办? 秦虹:困难地区中央政府的补贴力度较大,这些地区基本是通过地方保障房融资平台解决,政府通过其他的财政收益、土地收益综合进行还款。 《财经》:地方融资平台已经蕴藏了较大的风险,再为保障房融资开口子,会不会加大平台风险? 秦虹:发改委在今年提出,保障房融资平台不在清理范围之内,而且要求一个城市集中一个保障性住房融资平台,目前来看,它发挥的作用还很重要。 《财经》:如何防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新旧债务风险? 秦虹:现在正在清理非保障性住房的融资平台。 《财经》:保障房建设资金是否存在问题? 秦虹:资金总量上不存在太大问题,渠道都很清楚。但结构性问题肯定是有的,有的地方的确是有困难。过去保障住房建设量小,现在一下子增大了,任何地方肯定都要有一个筹资的过程。 《财经》:都包括哪些困难? 秦虹:比如土地出让金收益计提的10%,保障性住房上半年就要开工,但土地收益可能需要等到下半年。时间上的错位肯定是存在的,挪腾或周转都需要安排。另外,地方财政出资也需要时间上的安排。越是发达的地区,其财政收入、土地收入、公积金增值收益等各项渠道都高,而困难的地区各项都少,所以存在不平衡。 《财经》:结构性问题应如何调整? 秦虹:中央财政补贴也是结构性的调整办法。今年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廉租房建设每平方米最高已补贴到800元。实际上地方除了出地,基本不需要出建安费用。而且越是困难地区中央补贴得越多,越是发达地区中央补贴得越少。 《财经》: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有哪些融资渠道? 秦虹:除了已有的资金渠道,我想地方政府没有更多的渠道 国企参与保障房建设 《财经》:有可能引进社会资本吗? 秦虹:保障房属于公共资源,理应由政府履行保障的责任。所以,无论具体由谁建保障房,最终的责任人都是政府。引进社会资本参与需要一个前提,就是社会资本要求有起码的赢利,否则很难大规模引入。即使应急需要暂时引入,后面也会有其他的交换条件,最终还是政府承担。 《财经》:现在企业参与保障房建设的情况如何? 秦虹:这要看是什么类型的保障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企业参与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过去都是企业参与建设。 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如果是采取代建、配建的方式,企业也是有积极性参与的。企业建好后,由政府买下,企业获得代建费或回购款。 现在还看不到哪个企业投资长期持有、长期经营的公共租赁性住房。租赁式保障房都是政府在做。如果企业参与,要有一个前提:企业经营三年或者五年后将把房子卖掉。但我认为如果把公租房几年后卖掉,这不能算作公租房,还是产权式保障。 《财经》:在制度层面上,有没有办法让企业更好地投入公租房? 秦虹:现在还看不到。目前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税收政策,建设公共租赁性住房的企业除了交所得税以外,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房产税、营业税等所有的税都免掉了。比如财政政策,各种资金渠道合并使用等。但对企业来说,长期持有经营连财务成本都无法覆盖,参与难度很大。 《财经》:今年,房地产企业、尤其是大型的房地产企业对保障房建设的热情有所提升,原因有哪些? 秦虹:首先,国资委要求央企国企参与保障房建设,履行社会责任。其次,很多央企是从施工企业转过来的,比如说中冶、中建等。它们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中,可以发挥从组织开发到施工建设的全产业链优势,成本更容易控制,并能保证利润。第三,许多地方在土地招拍挂中包含了保障房的建设比例,企业要拿地,必须承担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第四,建设产权类的保障房,企业是有利可图的,建设租赁式保障房,只要政府回购,企业也是有利润的,只是利润多少而已。 《财经》:有人认为房地产企业参与保障房建设,实际上是为了解决其资金困难?如何监督企业专款专用? 秦虹:和其他贷款一样,银行贷款给企业进行保障房建设,银行就必须监督企业是不是专款专用。而且银行也不可能对贷款投向不闻不问。 《财经》:应如何监督政府在保障房资金上的使用? 秦虹:总体上,银行贷款由银行来监督。财政资金由审计部门监督。 中央应发公租房债券 《财经》:在保障房融资的金融创新方面,政府是否可以发行专门针对保障性住房的债券? 秦虹:我非常赞成中央政府发债支持建设公租房,这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一是中央政府发债比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发债的信用更高、成本更低。 二是中央政府发债支持地方建设公租房,可以更好地体现中央政府的政策意图。比如中央政府希望将公租房作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但现在地方政府为了解决融资难题,很多都考虑在公租房建好三年或五年后就将房子卖掉。如果将来都卖了,如何形成公租房为主的保障体系呢?中央政府的政策意图何时才能实现呢?如果中央政府出钱支持地方建公租房,解决了地方政府的资金难题,建设问题就可以相应解决。中央财政也缺钱怎么办?可以通过发债解决。 三是可以满足保障房长期资金需求。住房保障是政府的长期任务,并不是今年的1000万套,或者是“十二五”时期的3600万套就能彻底解决住房保障问题,因此就需要长期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对租赁式保障房,其资金靠租金回收可能要长达30年-50年,无论是即期的财政投入还是银行贷款都难以满足。政府发债的好处是可以长期滚动发债,但建设量到一定时期就减少了,那么后期,实际上政府就是发新债还旧债,政府的债务负担也会随之减少。 四是提供住房保障本身就是政府的责任。坦率地说,建公租房是政府的责任,就得政府出钱。政府财力有限,通过发债的方式来填补资金的缺口,是很多国家的成功经验。再加上政府发债可以给一般市民、机构、社会上丰富的流动性提供一个投资的机会,也有利于缓解通胀的压力。 五是住房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问题,更重要的也是政治问题。中央政府应该对政治问题承担更多的责任。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中央政府出资支持地方政府建设公房,都是非常普遍的。 《财经》:除了政府发债,保障房建设融资还有没有其他的金融手段? 秦虹:我认为发行保障房债券是最好的办法,也是现在最需要考虑的办法。 其他的方式,例如银行贷款只能解决短期资金需求问题,解决不了长期的问题。地方政府用过多的短期贷款,后期还款压力太大,实际无法承受。 还有各种股权投资,如REITs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但中国现在没有REITs,等到REITs的法律法规都制定出台了,再建保障房已经来不及了。剩下的如私募基金和信托等收益要求太高,保障性住房不能满足。 《财经》:在补足资金缺口的融资手段配比上,未来是政府发债多一点,还是银行贷款多一点? 秦虹:如果政府发行保障房债券,中央财政提高投入比例,就不需要现在这么多的银行贷款。如果不能发债,不但不能解决公租房的长期融资问题,而且公租房的建设比例也不可能大幅提高,那就还是以产权式保障为主,这种情况下的公平性就会受到质疑。 《财经》:未来,发债主体是中央政府?省级政府有没有权力发债? 秦虹:现行《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能发债。 《财经》:有消息称,正在修改的《预算法》倾向于赋予地方发债权? 秦虹:我们还没有见到。《预算法》修改了多年,现在不是还没完成吗? 不会减少土地收入 《财经》:“十二五”期间保障房建设任务大幅增加,地方财政需要大量的投入,但保障性住房的土地是无偿划拨,作为地方政府主要财源的土地出让金,是否会同步减少?资金的缺口会不会越来越大? 秦虹:现有政策规定,不管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是多少,都要拿出10%的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建设保障性住房。 地方政府土地收益并不会因增加无偿划拨土地而减少。因为住宅建设用地的总量指标增加了,今年全国是21.8万公顷,2010年安排了18.5万公顷,最后完成了12.5万公顷,比2009年的7万公顷多了5.5万公顷,比2008年的5万公顷翻了1倍还多。 也就是说,虽然今年的保障性住房占地多了,但商品房用地同样也多了,由于商品房用地总量增加了,土地出让收入应该不会减少。影响地方土地收益的是房地产市场而不是保障房。 《财经》:有一种说法就是,去年和今年地方之所以能拿出大量土地和资金建设保障房,是地方用了这些年积攒的土地储备指标,而且这些指标今年就用完了。 秦虹:住宅用地指标每年都在列计划,不可能用完。今年用的地有前几年储备的,同时今年也在为以后的用地做储备。现在还没有哪个城市没有住宅用地指标了。 《财经》:但保障性住房在数量上是翻几倍的增长? 秦虹:翻几倍是指套数,保障房看着套数多,但是每套面积小。同样一块地,按照同样的容积率计算,保障性住房的户数是商品房户数的2倍。1000万套保障房只有5.5亿平方米。商品房如果要建1000万套,至少要10亿平方米。另外,还可以提高容积率。所以保障房需要的土地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多。 《财经》:国土资源部规定70%建设用地要建设保障房,落实情况如何?在制度上有何保证? 秦虹:你这个概念是错的。国土资源部说的是保障性住房和中小户型商品房一共占地不低于70%。真正的保障房用地只占到年度用地的三分之一。 在保障房用地的机制保障上:第一,总量增加了,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性住房都增加了;第二,国土资源部要求保障性住房优先落实后,才能安排商品房的拍卖和出让;第三,国土资源部明确说,去年保障性住房用地完成率为100%,而同期商品房住房用地并没有完成。去年一共安排了18.5万公顷建设用地指标,实际落实了12.5万公顷,剩下的6万公顷没完成的就是商品房用地。 租赁式保障是主流 《财经》:在保障房的规划建设方面,应主要建在城区,还是远郊区? 秦虹:保障房建设因为是财政资金投入,占用公共资源,因此保障房建设的基本原则,一是基本保障、小户型;二是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其投资成本。所以只能降低土地成本,只能建在土地便宜的郊区或新市镇,但政府要做好交通、商业等公共配套。 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公共租赁性住房是建在海边或市中心、CBD。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保障房绝无例外,如新加坡、香港是建在新市镇,日本是建在荒地、丘陵地等处。 《财经》:政府为保障房建设交通等配套基础设施的资金如何解决? 秦虹:公共设施可以共用。有商品房的地方,保障房去了,只会分担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而非增加建设成本。基础设施是规模经济效益,服务人口越多,分摊在每单位的成本越低;服务人口越少,单位成本越高。 《财经》:但远郊区公租房的租金综合优势并不明显,重庆远郊区公租房就出现了遇冷的情况。 秦虹:我不太清楚重庆公租房的情况。如果保障房没有人去,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其所在位置太差了,且没有交通等配套设施;第二种情况就是所有的配套都齐全,但是还是没有人去,那可能就是没有这么大的需求。 《财经》:有需求,重庆城区有很多人在合租。 秦虹:所有国家的保障房项目都是分散的。如果你没有能力自己解决住房,需要政府保障,又想住在靠近市区的公租房,那你就要等候、轮候,否则就只能住远郊区的公租房。你要是不想等,也不想去远郊区,而且能在市区里解决住房,那就说明你不需要保障。 《财经》:远郊区的保障房,是不是更适合产权式保障? 秦虹:远郊区也应该以租赁式保障房为主。目前,世界各国的保障房都是以租赁为主,产权式保障房非常少。香港的产权式保障,也就是居屋,搞了大概一二十年,到2003年就不再建了。 世界上只有新加坡是产权式保障,其93%的组屋是买的。新加坡为什么是产权保障?第一,新加坡是城市性的国家,人口有限;第二,国家非常富有,政府有能力;第三,其住房目标就是“居者有其屋”,政府就是鼓励居民拥有产权住房。新加坡的政策就是让国民买房,老百姓买不起,国家就建便宜的房子让你买,也就是组屋。而且新加坡的组屋是不卖给个人的,必须卖给家庭,并在使用面积上有严格的控制,两个人就是23平方米,30平方米的组屋不能低于三个人住。建便宜的房子你还买不起怎么办?政府就发放补贴帮助你买。 《财经》:为什么国际上的保障房是以租赁为主要形式? 秦虹:因为,第一,住房天然地具有资产属性,产权型住房的供应本质上属于财产再分配过程。如果政府通过对公共资源的行政配置,使部分人低价拥有了财产,则是社会的不公,也易滋生寻租和腐败,引发社会矛盾。第二,租赁式保障由于住房可以周转使用,因而可以较少的公共资源,帮助较多的住房困难人群,提高住房保障的效率。 保障性住房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的保障。一是托底的保障。这是指社会上有一部分人的生活非常困难,如残疾人和没有工作能力的人,政府不仅要管他们的住房,而且要管到底。 二是过渡性的保障。例如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积蓄,而且工作也不稳定,他们不仅买不起房,也很难承受市场价的房租。因此政府要帮助他们五年到七年,让他们积累工作经验,稳定工作,并有了一定的积蓄。等有能力买房或到市场租房了,这时他们就必须要离开保障房,靠自己的力量在市场上解决住房问题。 这就是世界各国的保障性住房均以租赁为主的原因。 住房保障的目的不是卖给个人便宜的房子,让个人进行财富积累,这不但超出了基本保障,而且保障房的建设资金是纳税人的钱,土地是国家公共资源,以此来解决少部分人的财富的增值是不公平的,会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 《财经》:国内的大城市中,有没有你所说的纯粹的公租房? 秦虹:公租房从去年才开始全国推广,今年新开工220万套,去年是37万套。之前租赁式保障房基本是廉租房。 《财经》:中国现阶段解决住房保障还是以建设实物保障房为主? 秦虹:住房保障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政府永远的责任。但在保障方式上会有所变化,建(房)、补(租)、贴(息)、免(税)都是政府住房保障的手段。比如我国政府现在建设保障房让你租赁,等以后市场供应充足了,政府就可以发放租金补贴。美国现在就是发放住房券的保障形式,你只需要支付你家庭收入的30%,剩下的缺口通过政府的住房券补充,而且你可以到任何一个地方按标准去租房子。 世界通行的保障规律是,如果家庭的住房支出超过了家庭收入的30%,这个家庭就是需要保障的。但这里的住房支出不是指买房子的支出,而是租房子的支出。 目前阶段,中国还是需要建设一批保障性住房。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市集中,城市结构和人口结构还在发生变化,城市房屋的总量还没有超过家庭的户数。在这种情况下,房屋租赁周转偏紧,政府多建一些保障性住房才能更好地解决租赁问题。其次,我们的租赁市场还不够成熟,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政府建设保障房能弥补市场的缺陷。 当社会整体上住房数量大于家庭户数,房屋租赁市场也规范了,政府就可以发放补贴为主。 《财经》:全国城镇大概需要多少套保障房?全部建成需要多长时间? 秦虹:这和家庭户数有关系。中国去年底有6.66亿城镇人口,按三口之家计算,大约是2.22亿户家庭。如果按1∶1计算,城镇里现在应该至少有2.22亿套房子才行。而要解决周转问题,还要多出10%到20%才够用,因此目前就需要2.6亿套住房。随着城市化进程,城镇人口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所以这个数字目前还是变动的。就保障性住房建设数量而言,应该有认真的摸底调查,如果底数不清,建设就会盲目。 《财经》:以前有数据表明89%的城镇人口有自有住房,中国的保障性住房需求是不是没有想象得那么多? 秦虹:这个表述并不准确。在城镇里89%的房屋是私有住房,11%是属于公房。经过房改后,一直统计的都是私有住房率。住房私有率和自有率不是一回事,自有率是指我自己的房子自己住,私有率是这些房子都是私人的,可能有一部分是自己住,有一部分则出租了。我认为国家现在还没有对住房自有率做过全面统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手靠手写字楼信息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北京楼市
家居装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