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白云新城项目续:谁在给被隐藏的污染隐患撑腰?
关于隐瞒土地污染隐患的问题,万科对公众做出了一个“委屈”的回应(见《万科白云新城项目:被掩盖的土壤污染隐患》)。这与8月7日万科中期业绩推介会上声称的“要保护消费者利益”,形成了一个反差。
7月30日,广州万科新闻发言人回应称,广州白云新城项目一切手续合法合规。而对于环评中只“避重就轻”地检测了氡含量的质疑,广州万科则解释称“国家对苯类物和多环芳烃的检测没有强制要求”。 说不过去的免死金牌 广州万科认为“很委屈”的重要原因,是一切手续都“合法合规”。《消费者报道》记者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发现,内容中只有对环境评价涉及内容的框架性规定,而无具体措施,这俨然成了广州万科不检测最该检测的苯系物和多环芳烃的“免死金牌”。 不过华东地质环境工程公司市场部经理廖弋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问题在于技术体系不健全,但不代表万科没得用就可以瞎用。” 《消费者报道》多次致电包括广州万科总经理唐激杨在内的相关人士,要求公布土壤检测机构名称与报告,截至发稿时,广州万科仍采取推诿态度拒不公开。不过即使公开,“也不排除万科有可能向我们隐瞒一些数据,或者不把对其不利的数据给我们。”此前负责这一项目环评的机构,广州环发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岭东对《消费者报道》坦言。 “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责成一家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重新检测,才是对消费者负责人的行为”廖弋雷对《消费者报道》记者表示。其实,万科此前曾做过类似的检测。 早在2007年,北京万科通过招标的方式拿下了北京红狮涂料厂的限价房地块。当时,同样对于苯类物检测没有强制要求,却邀请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对红狮涂料厂地块进行了土壤污染检测,并确定污染物为“六六六”和DDT。而当时的北京万科在花完1个多亿的修复成本之后,赢得了“首个对外公开如何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清理的房地产公司”的美誉。 “不知情”的主管部门 与六年前的红狮涂料厂地块相比,此次万科白云新城项目唯一的不同在于见不到政府层面的参与,这或许成为万科认为“合理合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012年1月6日,中山大学法学院专门研究环境法的教授李挚萍曾向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和广州市环保局咨询棕色地块的开发问题,当时的市国土房管局副局长黄文波给她的反馈是:“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在对曾受污染的土地出让前,都会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土壤检测和治理修复”。 而当《消费者报道》记者就万科白云新城项目的问题致电广州市环保局白云区分局时,工作人员却表示没有“特殊对待油库地块”,也未进行土壤检测。广州市国土资源与房管局白云分局周姓工作人员对于土壤检测则表示“不知情”。 据了解,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尚未正式出台过有关土壤污染的法律法规。最近的一个指导意见,也只是今年1月23日由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而颇受业内人士重视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历时数年仍然停留在意见征求阶段。 “但这并不能说明,房地产企业对于棕色地块的污染隐患没有责任”,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院陈能场对《消费者报道》表示。 可以预见的现实是,广州乃至全国将有更多棕色地块流转为住宅用地。据世界银行2010年发布的《中国污染场地调查报告》,2007年以来,广州上百家大型工业企业面临关闭、停产和搬迁问题。而事实上,在广州真正走到公众视野的“棕色地块”污染隐患只有广氮地块和南方钢厂的保障房项目。 “土壤污染的问题受到了来自法规不健全和企业不负责任的双重考验。”广东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对《消费者报道》表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手靠手写字楼信息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北京楼市
![]() 家居装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