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系地产整合疑云
是中信泰富地产业务单独分拆上市,中信地产进行IPO,还是将中信泰富在内地的物业资产直接卖给中信地产,或是把中信地产优质资产打包注入中信泰富,一切仍在思量中。 在中信泰富(0267.HK)创建人荣智健辞去董事局主席之前,中信泰富的地产前景与中信集团下的中信地产不会产生太大的交集。然而,随着中信集团的强势人物常振明出任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一职,这一切都正在酝酿着巨大的变化。 5月25日,中信泰富在香港召开股东大会。常振明亦首次以主席及董事总经理身份面对媒体。 “中信泰富的业务核心为非金融业,今后投资较大的领域是特钢、矿产与地产。”常振明的发言为集团的下一步发展定下了基调。 整合的基调 常振明的这番表态似乎排除了将地产业务从中信泰富剥离的可能性。 在发言中,他直言在目前经济困难的背景下,集团多元化的业务模式是有益的。并表示,集团高层已经对各业务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在谈及中信泰富的地产业务与母公司的“协同效应”能否提升价值时,他表示,中信泰富与中信集团在内地都有大量的房地产业务。因此中信泰富与中信集团各项目人员将一起沟通协调,寻找多种合作模式。“目前无具体计划表,我需要一些时间,但并不意味着中信集团的房地产业务不想上市。” 外界几乎一致笃定地认为,目前中信泰富的地产业务与母公司重合甚大,整合已势在必行。 公开资料显示,去年12月中信集团注资15亿美元,以57%股权绝对控股中信泰富。自此,如何利用中信泰富这样一个非金融上市平台,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招商证券(香港)董事总经理温天纳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大家的一个普遍印象是,中信泰富业务太多元化,甚至有些不专业。 另一不具名的香港地产分析师表示,地产业最坏的时间已经过去,地产业务正在中信泰富内部获得一个更新的地位,朝着整合和更清晰分工的方向走,应该是比较好的选择。 摩根大通地产分析师吴希凌在电话中对本报记者表示,诸如剥离或者注资这类行为都需要经过较为复杂和长期的程序,短期内比如六个月还看不出有什么大的变化发生。 谁吃掉谁? 在中信泰富暴露出巨额衍生品亏损、高层人事动荡之前,地产业务扮演的“三驾马车”之一的角色不会遭遇广泛的质疑。多年来,中信泰富的地产触角已在香港本土、内地长三角与海南市场植入牢固根基。 然而,中信泰富在内地楼市占据相当权重的地位如今却有可能成为整合的理由之一。原因无他,中信集团旗下的地产旗舰中信地产正在筑巢北京,且正酝酿全国发力扩张,并最终完成IPO。 哪一方会在整合中扮演更主动更积极的角色呢?简言之,谁会吃掉谁?或者,有无一个更具效率的整合途径呢? 上述不愿具名的香港地产分析师表示,两个公司的地产业务重组应该不会遇到太多艰难,关键在于时机的选择,以及如何定价资产,但双方要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效果是比较难的。 该人士更进一步预测说,中信泰富本身由借壳而上市,因此对借壳并不陌生。将其地产业务单独分拆上市,或许是比较好的选择。 吴希凌认为,将中信泰富在内地的物业资产直接卖给中信地产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新管理层已经强调地产将继续是中信泰富的主业之一。 尽管整合方案仍在酝酿中,但有一个问题似乎已板上钉钉:中信地产的IPO事宜是方案的重要议题。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中信地产也存在将其优质资产打包注入中信泰富的可能性,以此完成曲线上市。鉴于中信地产的庞大开发体量及高达20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中信泰富可借此实现资产大翻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手靠手写字楼信息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北京楼市
![]() 家居装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