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捂盘惜售现象抬头 土地成政府调价杠杆
中广网北京7月25日消息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12时24分报道,近一段时期,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到铁岭、蚌埠等三线城市,房地产业开始全面飘红,"地王"、"楼王" 不断涌现,房价也从半年前的低迷状态逆转到现在的全面上扬。但是,一些房地产商并没有敞开门迎接异常火爆的楼市,反而做出了奇怪的举措:暂缓或者停止销售楼盘。用一句房地产术语来解释,就是"捂盘惜售"。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商业行为?今天的在线主编——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制片人王志安为您解读。 主持人:捂盘惜售可能是只在房地产行业才会出现的奇怪现象,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王志安:刚刚听到“捂盘惜售”这个词,特别像很久以前已经消失的一个词“投机倒把”,其实投机倒把也好,捂盘惜售也好,都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买卖的态度、行为。我们赋予了这种买卖行为的道德评价,就是“投机倒把”是坏的交易行为,包括“捂盘惜售”也是坏的交易行为。 但是如果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讲,捂盘惜售是开发商追逐自己利润最大化的自利行为。从我个人角度讲,这种行为在市场经济本身并不带有道德色彩,问题是如果我们分析捂盘惜售中,仅仅是他有的楼盘不愿意开卖,我觉得这没有问题;但如果是利用虚假交易的信息误导消费者,比如说“我这个楼没有卖出去,但是标识出来说已经卖出去了”,制造一种恐慌性的购买气氛,我觉得这个是需要坚决打击的。但是对捂盘惜售这种行为本身,现在政府高调打击开发商,但是在法律上的依据,我觉得并不足。 主持人:房地产商的这种行为,它的结果是抬高了房价,是应该控制的,您觉得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防控才有效? 王志安:我刚才讲到,虽然这种行为本身在法理上制裁它,找不到合理的依据;但捂盘惜售这种行为确实对拉高房价起到了作用。 如果我们把房价比作一个温度计,捂盘惜售相当于“用手握住了水银柱”,它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制造了一个短缺,而这个短缺最终反映在价格上,价格就会更快地上涨。针对这种现象,到底我们应该怎么办?政府该不该调控,政府手中还有什么牌?我觉得都要从经济学上对价格的分析入手。 在经济学上,价格有两个功能,第一个功能反映供求双方的信息,我觉得现在已经非常清晰地反映了(就是房价),现在有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市的房价供需比达到了1:4,这个数字超过了2007年北京房价高峰时期的供需比,也就是说,现在供求之间的失衡是显而易见的,这点通过房价体现出来了。 但是在经济学上,价格还有另外一个功能,这个功能是来分配资源,就市场中的资源去向,也就是说,哪一个领域内的价格高,更多的生产要素就应该流向这个市场(流向这个领域)。比如说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涨起来了,就应该有大量的生产要素流向这个市场,来进一步地加大提供量,市场的价格自然也就会回落,在一个新的价格基准上形成均衡的供求比。 在我们现在市场中,决定房地产市场的生产要素最重要的是土地,而土地掌握在政府手中,如果没有土地,有资金也没用,有劳动力也没有用,现在政府调控房价,最重要的手段是尽快宣布大批量地提高市场中的拍卖土地量,如果这个一宣布的话,市场上对未来供求的预期就会改变,这样房价就会缓慢地下降,直到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手靠手写字楼信息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北京楼市
![]() 家居装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