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讲述住房经历:房子的成长就是人生的成长(图)
![]() 从守护童年的府右街四合院,到拥挤温暖的闹市口一居室;从舒适从容的复式楼到其乐融融的样板房,回视于丹的住房变化,就像翻看中国住房变迁这本巨著中的一页,笔落处,记录着个人对住房认同和对生命期许的变化。 府右街四合院:于丹的“百草园” 于丹满月时,姥姥用纱巾兜着她,来到位于府右街9号的四合院。打那时起,她在这个院落一住就是十几年,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这里被拆迁。 “院子里一切都是舒缓宁静的。”于丹说。门前有青石台阶,上来是扇大红木门,进门后有青砖铺的天井。转过影壁,就进入第二进院。院子西边种着大大的海棠树,于丹最早读黛玉葬花,看的就是这棵树――海棠开花时,“扑簌而下、不计成本”。院里还种着榆树和香椿,小于丹有时会在两棵树间拉起皮筋,兀自跳起来。 姥姥房前种有石榴树,每年石榴花开,就是于丹梦回童年时。现在于丹喜欢抱着女儿坐在石榴树下,对女儿说,妈妈小时候院子里就有很多这样的花。石榴树下有不知名的花草,不下20种。于丹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会庆幸也拥有自己的“百草园”。 于丹说,这个四合院“保护了我童年所有的记忆”。院外在批封资修,院内姥姥和爸爸在讲英语,舅舅教她背大段《滕王阁序》;院外在唱样板戏,院内听着《牡丹亭》;院外是粗糙荒乱的时代,院内却可体味黛玉葬花的心情。恍如隔世。 四合院里,有树有花有叔有姨。其乐融融。那是一个朴素的手工年代,人们包饺子、粽子,邻里送的都是自己做的东西,不会去买礼物。于丹说:“这就是四合院里的关系。我对四合院的怀念是对一种时代关系的怀念。” 闹市口到金融街(000402)的“沧海桑田” 中学和大学时代的于丹一直住校,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结婚,才有自己的家,在闹市口成方街13号的一栋楼上。 当时那一带都是平房,来做客的朋友问路时,于丹就说,特别好找,这片唯一的一栋楼就是了。现在再路过,于丹会对老公说,这是最破旧的一座楼,“怎么还不拆?”从“鹤立鸡群”到最“扎眼”破旧,不过十几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手靠手写字楼信息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北京楼市
![]() 家居装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