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戈:谁能不犯错?
上周四,我们报纸发了一条稿,标题叫做《东海广场漏税6亿疑云》。说的是,作为上海社保资金最早“染指”的上海东海广场,从1994年到现在,前后历经了6个接盘者。这一昔日的上海第一烂尾楼,存在漏税6亿元的嫌疑。 孰料,有的网站转载时因潘石屹为此项目最新接盘者, 而直接将文章标题改为《潘石屹漏税6亿元》。有的外电则据此翻译为“SOHO中国董事局主席漏税6亿元”。一时间,潘石屹、SOHO中国、东海广场声震全球。 这当然是个误会。潘石屹是个精明而谨小慎微的商人,盯住他的人太多了,他不会在税务方面做手脚。而即使东海广场漏税,也与老潘无关,因为是在他收购该项目之前的事。而误会的发生,是因为网站为了增加流量(点击率),往往将标题改得更具诱惑性。仓促之中,难免会偶尔犯个小错。 标题不准确或失误,只是个小错。这种小错,企业或个人多少都有。潘石屹精明,却也保守,所以也有错失拿地良机的时候。但企业或个人均不可犯大错。这种大错是犯不得的。有些看似良好的企业,一个大错就会将其葬送。倘若潘石屹或其所在公司漏税6亿元,不待税务局找上门,舆论口水都会将其淹没。 迄今为止,敢于将自己的错误公开出来的地产商,是万通。上述那篇文章发表的第二天,潘石屹给我打电话诉苦的时候,我恰好要去参观新改建的万通历史陈列馆。和其他喜欢猎奇的人们一样,我对万通(时名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1991年原始股东的出资比例很感兴趣:晚几个月加入的潘石屹出资12000元,而董事长冯仑只有8000元。 冯仑说,万通犯了民营企业所有能犯的错误。在被称为“万通祠堂”的万通历史陈列馆,展示了冯仑们当年所犯错误的14个案例,每一个错误付出的代价,少则损失几十万元,多则损失数千万元。大约是在1995-1997年,万通短债长投,大举扩张至7个行业数十个公司,在我看来,这个企业没垮掉真是奇迹。有些错误今天看来匪夷所思,譬如,万通曾被骗入一场胡同拆迁改造项目,主事的两个博士其中一个还是法学博士;今日万通中心和新城国际的前身叫“理想世界”,几个美国人仅凭一册策划书就轻松拿走了万通200万美元,这本堪称业内最昂贵的策划书之一,如今只配静静呆在陈列馆二楼的玻璃柜里。 冯仑又说,万通活到今天,是因为没有犯大错,也没有犯罪。而经验告诉我们,从多个失误中走过来的企业,行事更谨慎,更能把握大趋势。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初海南房地产热的万通创立者,包括冯仑和分立出来的潘石屹和易小迪,莫不如此。如果套用冯仑自己的话来解释,这是因为基因起了关键作用,企业的基因与企业个人的基因。这听起来多少有些玄虚。不过,在我看来,“自省”是万通的一个重要基因。想必你也听到过,每年的9月13日,即万通的成立日,被定为企业的“反省日”。 我愿意相信,敢于并勤于内省的企业,是有生命力的企业。当然这是从“正面”来说,即内省的结果,应该要像万通那样“走正道”或“守正出奇”;如果反省的结论是决心投机钻营,与权力结盟进行商业寻租,那么这样的企业迟早得沦落。 企业如此,个人亦如此。然而,“日三省乎己”已成千古绝唱,哪怕是一月反省自己一次,恐怕也寥若晨星了,倒是动不动就愤怒谩骂成为不变的风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手靠手写字楼信息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北京楼市
![]() 家居装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