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海淀作为首都的重要功能区域, 位于北京市西北部 ,是北京市的 18 个区县之一。
在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孕育着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科技文明融合的最新成果。旖旎的自然风光,浓厚的文化氛围,密集的高素质人才,发达的现代科技产业,田园式的生态环境,这些使海淀成为中国最富魅力、最具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地区之一。
海淀区占地面积 430.77 平方公里,辖 22 个街道办事处、 7 个乡镇,户籍人口 184.1 万,常住人口约 300 万。
海淀区科研院所林立,高等院校密集,经济发展迅猛,文化旅游资源丰厚,中央、军队机关众多,拥有首都政治和科技、教育、人才优势以及文化、自然地理优势等明显的区位功能优势和资源优势,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其中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是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立足首都、面向全国的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是环渤海地区京津塘科技新干线发展的“龙头”和经济腾飞的“发动机”。
正在加速建设中的海淀新区包括温泉镇、西北旺镇、上庄镇和苏家坨镇,面积约 226 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 53% ;区域范围内有人口 10.31 万人。海淀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区,也是首都西北部的生态屏障, 是海淀区实施“推进历史性新跨越、建设现代化新海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型、田园式、现代化是海淀新区的建设目标。力争用 10 年左右的时间,将海淀新区初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高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发达、现代化生活区;既有山水田园特色、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区。
海淀区大力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政府管理水平,打造服务型政府,优化投资环境。区政府推出 " 一站式 " 办公及其它人性化服务,大大简化了投资手续,增强了便民性;先进的电子政务让企业、居住者足不出户可进行各项申报、审核 , 办理相关事项;政府设有招商服务办公室、商贸资讯中心、企业培训中心、绿色通道为投资者提供全程服务。海淀打造依法行政、务实、高效、富有亲和力的新时代服务型政府。
海淀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施全面、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抓住北京承办 2008 年奥运会机遇,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态产业,加快科技园区、北部新区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在未来 5 年中,向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迈进。
特殊的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造就了海淀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浓厚科技、教育、文化氛围。这里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频繁,科技、教育、文化、旅游互相渗透,形成海淀科技、教育与文化同步发展的战略新格局,正在成为现代高科技创新的活力之区,文化品味高雅、文化氛围浓郁的魅力之区,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和谐之区。近年来,海淀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科普示范城区、全国“两基” ① 工作先进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区县、全国“双拥”模范城和首都文明区等,生态建设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中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
东城区
东城区位于北京市城区东部 , 中轴线以东 , 其中心为北纬 39 ° 54` , 东经 115 ° 23` 。北、东与朝阳区相接,南与崇文区相连,西与西城区相邻。东西最宽 5.2 公里,南北最长 8.3 公里,总面积 25.38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 62.5 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2.4 万人。居民中汉族占 94% ,少数民族有回、满、蒙、朝鲜等 28 个民族。管辖 10 个街道办事处,以及北京站地区管理处和王府井建设管理办公室。
东城区历史悠久,辽金时期已出现村落,金代为中都东北部,元代位于大都东半部。明代永乐十九年( 1421 年)定都北京,东城为 15 个坊。清代属大兴县,东城驻有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个旗。元、明、清三代皇宫均建于今东城区域内。民国时,今东城区为当时的内一、内三等区。新中国建立后, 1952 年设东单区、东四区。 1958 年东单、东四区合并改称东城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天安门广场坐落在本区, 全国重大政治活动和庆祝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辖区内有中共中央、国务院部级机关 20 多个,局级机关 100 多个以及北京市委、市政府所属单位 200 多个。
东城历来是商贾云集的富庶之地,作为商业中心地区已有上百年历史。王府井、北京站、隆福寺等传统商业街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知名度。近几年着力发展的十里 " 银街 " 汇集了上百家国内外驰名品牌的专营店。东单、东四、和平里、北新桥等商业区也已形成规模。
以皇室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在东城得以充分体现。东城区是北京城文物古迹最为集中的区域。辖区内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6 处,占全市的 37%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60 处,占全市的 24% ;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57 处。著名的故宫、 天安门、国子监、孔庙、古观象台、北大红楼等早已名扬海内外,此外还有毛泽东、矛盾、老舍等一批名人故居。人民艺术剧院、商务印书馆、《北京日报》、《求是》杂志、北京火车站、北京海关、中央美术学院、协和医科大学,以及 29 家三星级以上宾馆饭店,为国内外宾客和旅游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西城区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的主要载体。是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中纪委以及数十家部级机关所在地,集中体现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性质,是展现北京作为文明古都和现代文化名城风貌的重要窗口,是目前我们国家层次最高、容量最大、内容最广泛的集散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地区之一。西城经济具有较强的实力和较大的规模。
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达到了347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3%,完成增加值304.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7.8%。中央、市、区三级税收达到367.5亿元。区级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0.6%,达到34.38亿元。财政支出达到28.58亿元,同比增长12.97%,实现了收支平衡。
重点产业发展迅速。金融保险业完成增加值129.4亿元,同比增长25.4%。金融街地区聚集效应和产业优势更为明显,成为全区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实现地方税收达到7.8亿元。房地产开发业完成增加值17.4亿元,同比增长89.1%。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达到98.3亿元,商品房交易总额达到57.6亿元。科技信息咨询业完成增加值48.6亿元,同比增长11.7%,德胜科技园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5亿元。
商业完成增加值38.2亿元,同比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完成164.1亿元,同比增长6.4%。西西友谊商厦、君太百货等大型商厦开业,西单商场完成装修改造及业态调整后重新开业。各类市场发展到39家,其中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大型市场6家。便民商业取得新发展。新开便利连锁店80家。新建便利菜市场21家,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亿元。工业完成增加值21.9亿元,同比下降21.5%。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0.5亿元,同比增长37.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3.6亿元;城市建设开复工985万平方米,竣工196.2万平方米。
全区各类内资企业累计达到22128户,注册资金达到238.9亿元。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5107户。新审批外商投资企业46 家,投资总额达到7676.9万美元。全年累计合同外资达到6652.6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500万美元。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等一批特大型企业落户西城。
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全区行政许可项目减少到244项,税务登记等36个项目审批时限缩短了50%以上。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力度,交互式办公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区工商分局等31个部门、户外广告审批等88项行政许可项目实现网上互联审批。制定并实施了防治“非典”期间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共为28000多户企业减免各种税费3110万元。
认真落实《关于促进税源发展和鼓励吸引资金的试行办法》,向为西城区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136家企业法人代表和4位中介人兑现奖励1243万元。实施了《关于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政策。优化经济服务大厅功能,新增设德胜科技园区“一门式”代办服务等事项,年接待办事人员172983人次,发证(照)35877个。开展“千家企业评政府”活动,促进了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对涉及企业“六乱”行为进行了专项清理。以集贸市场等为重点,加大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力度。积极开展“双信”工作,强化对产品质量和药品价格的监督检查。加强审计监督,对42个项目进行了审计,查处违纪金额达1322万元。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积极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普查工作,有效遏制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市促进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开发18204个社区就业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3517人。启动“再就业援助计划”,全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了76.3%,登记失业率0.85%。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加大。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39元,同比增长12.6%。恩格尔系数为33%。
通过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验收。新推出“西城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研究”等26个示范项目。加大实验项目成果转化力度,“平房煤改电工程”、“垃圾分类”等在全区普遍推广。成立德胜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中心,园区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2家。全区技术交易市场活跃,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4.9亿元。积极推进科普社会化工作,组织参加北京市“科技周”活动,共举办600多项科普活动。
2004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左右,达到381.7亿元;
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0%左右,达到37.8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左右,达到177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0亿元左右;城市建设开复工700万平方米,竣工140万平方米;
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70%左右;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左右,达到14840元。
朝阳区
朝阳区位于北京市主城区的东部和东北部,介于北纬 39 。 48' 至 40 。 09 、东经 116 。 21' 至 116 。 42' 之间.东与通州区接壤,西与海淀、西城、东城、崇文等区毗邻,南连丰台、大兴两区,北接顺义、昌平两区。朝阳区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近郊区,南北长 28 公里 ,东西宽 17 公里 ,土地总面积 470 . 8 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 177 . 2 平方公里。
近年来,朝阳区实现了区属经济向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变,经济总量位居全市前列。 2003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684 . 2 亿元,比 2002 年增长 15 . 6 %,区级财政收入 "56 . 6 亿元,增长 14 . 0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273 . 7 亿元,增长 3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98 亿元,增长 10 . 2 %。 2003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达到13887 元和 9300 元,增长 11 %和 10 . 8 %。居民消费结构逐步从温饱型向享受型转变,住房、汽车、通讯等成为消费新热点。
朝阳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2001 、 2002 、 2003 年 GDP 增长速度分别为 10 . 2 %、 15 . 9 %、 15 . 6 %。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1998 年为 1 . 2 : 44 . 2 : 54 . 6 , 2003 年为 0 . 4 : 28 . 1 : 71 . 5 。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加强,金融、信息咨询、中介服务、连锁商业、仓储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房地产、文化体育、旅游休闲等新兴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在全市工业调整中不断优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保持良好态势,成为拉动第二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第一产业全部退出商品粮生产, 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和绿色产业发展的大跨越。
在交通方面,朝阳区五年内修建道路 240 条,全区路网密度已达 2 . 77 公里 /平方公里,干线道路密度是北京市平均密度的 2 倍多。辖区内 30 多座立交桥及二、三、四、五环路与京津塘、京沈、京承、首都机场、京昌等高速公路,京通快速路,京包、京承、望和、双丰、京秦五条铁路,共同构成方便快捷、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网 ( 见朝阳区交通路网图 ) 。
朝阳区制定了 ((2003 年~ 2008 年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纲要》,提出了 “ 畅通朝阳 ” 工程,对朝阳区道路网络建设做了详细规划。朝阳区将下大力气投资道路建设,用 3 到 5 年的时间,打造畅通朝阳。